蘆筍原名石刁柏,每年春夏季節,由根部發出粗大的嫩莖,形如石刁,以后又長出有如松柏一樣的針葉,因而得名。蘆筍系百合科屬多年生宿根植物,生命周期一般為15-20年,管理條件好的可達20年以上。蘆筍嫩莖有鮮美芳香的風味,柔軟可口,具有低糖、低脂、高維生素和高纖維素的特點。據測定,蘆筍含有較多的硒、鉬、鎂、錳、鉻等微量元素,對癌癥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心動過速、疲勞癥、水腫、膀胱炎、排尿困難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,常食有抗疲勞助消化延年益壽的作用,作為高檔蔬菜和保健食品,在國內市場或加工出口,深受消費者青睞。
一、類型與品種
蘆筍的類型從嫩莖色澤區分,可分為白色、綠色、紫色及粉紅色幾類。目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且質量較高的類型主要是綠蘆筍和紫蘆筍。
二、栽培條件
滿足蘆筍生長發育的氣候、土壤生態條件的特殊要求,主要是指蘆筍產地的環境條件的氣溫、光照、降水量等氣候生態和土壤質地、肥力等土壤生態等自然條件應大致與蘆筍內在生理生態要求相當。既耐寒又耐熱,其種子發芽始溫10℃,適溫25-30℃,高于35℃發芽受阻。根系耐寒性很強,也較耐濕。植株生長最低溫度5-6℃,20-30℃生長最快,15℃以下生長緩慢。
根系發達,地下莖可入土3米,分布面廣,喜歡疏松、肥沃、地下水位低、排水好的土壤。喜微酸性土壤,pH6~7最適生長。pH在5.5以下時,根系發育不良,必須加以改良,堿性大和酸性大的土壤均不利生長。土壤中的鹽類濃度以0.4~0.5毫克/千克為宜,0.3毫克/千克以下或0.7毫克/千克以上時均不適宜。在0.3毫克/千克以下,植株抗性差,容易發生莖枯病和褐斑病,同時莖、葉衰老快。不宜連作,前作為果園、桑園、棉花、薯類及各種林木地塊均不宜種植。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0.5%,最好是在3%~10%,土壤孔隙度64%。100克土壤中以鉀含量30~80毫克,鎂81毫克,鈣206毫克為宜。施用鉀肥過多,會使鉀與鎂比例失調,發生缺鎂癥。
三、適時育苗
1.可春播,也可秋播;可直播,也可育苗移栽。苗床選擇土層深厚,有機質豐富,地下水位低,四周無樹木和高大建筑物,陽光充足,排水良好,砂質壤土的地塊。苗床翻地時施足基肥,用國優106(含楝生物肥)80千克或天諾生態(含楝)有機肥50千克+復合肥50千克,整細整平,做成畦。營養缽育苗先在床底鋪一層有機肥,然后用藥劑拌細土,撒施苗床上防治蟲害。為縮短苗齡,培育壯苗,可采用草缽、紙缽或塑料缽育苗。
當地溫在15℃以上時開始播種。長江流域露地春播在4月上中旬,秋播在7月下旬,但需搭棚遮陽。保護地育苗可提早在3月中旬,播后搭棚蓋膜保溫,防雨淋沖刷。6月定植,翌年起產,見效快,值得推廣。
播前種子處理。先用清水除去浮在水面的不充實種子,然后搓洗幾次,除去部分蠟質后再浸種。一年可分兩期播種,春季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、夏季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種。種子在播前用25-30℃溫水浸三天,每天換水一次,然后瀝干,用紗布包好在25-30℃下保濕催芽,待部分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;或用1∶500的金消康1號(50%氯溴異氰尿酸)水溶液浸泡24小時,浸泡時藥液必須高出種子2~3厘米,浸泡結束后瀝去藥液即可播種,此方法處理的種子可有效防治田間的各種病害。利用營養缽育苗或大田直接播種育苗。
2.推廣營養缽育苗技術。播種前將營養缽排放在苗床上,再裝營養土填,用掃帚掃平。播后約10天出苗。每公頃播種量12千克,可供大地栽培10公頃左右。苗齡長,自播種至定苗至少60天以上,長的150天以上,甚至更長。
幼苗出土后生長慢而雜草生長快。有草即除,齊苗后植株本身養分消耗,應追施精制沖施肥3~5千克,促進生長。定植前5-7天再施速效性肥料一次,促進生長,帶肥移栽以利成活。整個幼苗期注意病蟲防治,病害如銹病、莖枯病、根腐病等;蟲害有地老虎、銀紋夜蛾等。
3.土地耕作與施肥。蘆筍一次種植,多年生長,一年多次收獲,故必須嚴格選擇土層深厚、土質肥沃、地下水位低的砂質壤土。砂質土種植比黏土增產40%以上。深翻做畦,栽培白蘆筍畦(帶溝)寬為2.5米,綠蘆筍為2.2米。
整地前需全面施肥,每畝施精制有機肥30~40千克,國優106(含楝生物肥)80千克或天諾生態(含楝)有機肥50千克+復合肥50千克,地正丹1號5~8千克或地正丹2號8~9千克,撒施均勻后深翻土地,做畦后耙平,然后開種植溝,深30厘米,寬40厘米。施肥后定植溝深約9厘米。
四、適時定植
北方寒冷地區宜春栽,在南方應避免在高溫多雨時定植。長江流域露地春播育苗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,秋播苗于翌年3-4月定植。春播保護地育苗,3月上中旬播種,苗齡70-80天,6月上中旬定植,翌年可有一定的產量。
白蘆筍栽培行距1.5米,綠蘆筍1.2米,株距30~35厘米,每公頃栽1.6萬~2.2萬株。定植不宜過深,定植深度以10~12厘米為好。定植后,隨即澆足淡水糞肥,使根與土密接,定植10天后覆土3~5厘米,再過10天后進行第二次覆土,使根盤埋在土下10~12厘米。最后一次覆土略高于地面,以免積水。
五、田間管理
分幼年期和采收期管理,栽后2年內為幼年期,以后進入采收期。幼年期管理以增粗促壯為目的,要求莖粗達1.5厘米以上,以培土除草,澆水施肥為主。行間大,可間作綠肥或矮桿豆科作物,有利于改土增肥,還可抑制雜草增長。間作要以蘆筍為主體,防止間作植物與其爭肥和爭光。
采收期管理應采養兼顧,防止早衰,促進連年穩產高產。在驚蟄前施入催芽肥,以速效性肥料為主。每畝用30~40千克精制有機肥,國優106(含楝生物肥)80千克或天諾生態(含楝)有機肥100千克,開溝埋施,不傷根莖。采收時每隔10-20天施一次采筍肥,每畝施國優106(含楝生物肥)30~50千克或天諾生態(含楝)有機肥50千克,每次結合葉面噴施禾命源1500倍液。采筍肥可穴施或條施。8月下旬施秋發肥,又稱“復壯肥”。其施肥用量占全年的半數以上。方法是在兩壟之間開溝均勻撒施,每畝施精制有機肥30~40千克,國優106(含楝生物肥)90~100千克,然后覆土。若秋發肥施用量不足,在11月份再補施臘肥。
采收白蘆筍,應在幼芽抽生前培土,使嫩莖軟化,培土一般在開始采收前10-15天,土溫達10℃以上時進行。
六、病害防治
1.莖枯病。蘆筍莖枯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,分布廣。莖枯病普遍發生,危害嚴重時,發病率達50%~90%,成片枯死,甚至全田毀滅。
防治方法:防治蘆筍莖枯病,應采取以農業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,有效控制此病擴展蔓延,提高蘆筍的產量與品質。(1)選擇適宜蘆筍種植地。(2)減少菌源。(3)防止病菌傳播和侵染。(4)合理施肥,施足基肥,合理配施氮、磷、鉀肥。蘆筍嫩莖出土后,噴施顆粒豐3000倍液,促進蘆筍生長健壯,增強抗病能力,減輕發病。(5)加強田間管理。(6)藥劑防治。用金消康助劑1號3500倍液和金消康2號600倍液灌根,也可用金消康1號1000倍液和禾命源抗病防蟲型1500倍液混合噴霧防治。
2.褐斑病。蘆筍褐斑病是蘆筍的主要病害之一。分布廣泛,多發生于我國南方地區。
防治方法:(1)減少菌源。(2)加強栽培管理。(3)藥劑防治?捎媒鹣1號1000倍液和禾命源抗病防蟲型1500倍液混合噴霧防治。也可用金消康2號600倍液噴霧防治。
3.紫紋羽病。此病主要危害蘆筍的根部。植株根部受病菌侵染后,根部腐爛,僅殘留根的表皮,呈現赤紫色。由于根部腐爛,地上部植株矮小,莖、枝和擬葉變黃,最后全株凋萎枯死。
防治方法:(1)選擇種植地。(2)田間農事操作。(3)加強田間管理。(4)減少菌源。(5)藥劑防治:可用金消康1號1000倍液和禾命源抗病防蟲型1500倍液混合噴霧防治。也可用天諾金消康助劑1號3500-5000倍液來灌根防治,也可用金消康2號600倍液噴霧防治。
4.枯萎病。蘆筍枯萎病是一種土壤傳染病害,此病發病率不高。一旦感病常全株枯死,是蘆筍上重要病害。
防治方法:(1)輪作。(2)加強田間管理。(3)藥劑防治:可用金消康助劑1號3500-5000倍液灌根防治,也可用金消康2號600倍液噴霧防治。
5.銹病。此病是歐洲、美洲等地主要病害,亞洲地區較少見。
防治方法:蘆筍銹病的防治,應選用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。(1)選用抗病品種。(2)減少菌源。(3)加強栽培管理。(4)藥劑防治:可用金消康1號1000倍液和禾命源抗病防蟲型1500倍液混合噴霧防治。
6.病毒病。蘆筍生長發育期間,植株被病毒侵染后,一般不表現明顯癥狀,但植株生長衰弱。
防治方法:蘆筍病毒病的防治,應選用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。重病區選育和栽培抗病毒品種。防治種子帶毒,從無病株上采種。田間發現蚜蟲,立即治蚜防病。利用莖尖組織培養技術,培養脫毒苗,選用金消康1號1000倍液+樂樂逗噴沖型300倍液噴霧,也可用金消康2號(病毒專用)600倍或金消康1號(嘧肽霉素)600倍液+樂樂逗噴沖型300倍液噴霧,病重時可用病毒一噴絕300倍液噴施。
7.生理病害。蘆筍莖在不良的生育環境條件,常出現生理病害。發病后,一般減產20%~40%,降低了蘆筍的品質和質量,造成很大經濟損失。
防治方法:蘆筍生理病害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而發生,在防治上應采用綜合防治措施。(1)選用優良品種,選用空心率低的優良品種。(2)選地,選擇地勢較高,排水良好,土質疏松、雜質少的砂壤土種植蘆筍。(3)加強肥水管理。(4)徹底清園。(5)防治病蟲害。
七、蟲害防治
危害蘆筍的害蟲主要有兩大類10余種,一類是地下害蟲,包括螻蛄、蠐螬、地老虎、金針蟲等;另一類是食葉或蛀莖害蟲,包括斜紋夜蛾、甜菜夜蛾、銀紋夜蛾、甘藍夜蛾、棉鈴蟲、蚜蟲、薊馬、十四點負泥蟲等。
綜上所述,蘆筍的蟲害主要是夜蛾類、薊馬和蚜蟲。防治蟲害的方法主要分為兩種:1.非化學防治方法?刹捎萌斯げ稓、清潔蘆筍種植園除蟲和結合中耕殺滅土中的蛹。2.化學防治方法:如夜蛾類用天諾護爾3號(原丙溴·辛硫磷)或天諾護爾5號(原毒·辛)1500倍液+潤周6號3000倍液+樂樂逗200倍液噴霧防治,也可用天諾菌殺敵600-800液噴霧防治。薊馬和蚜蟲則用天諾護爾2號(原阿維·炔螨特)2000-2500倍液或天諾護爾5號(原毒·辛)1500倍液+潤周6號3000倍液+樂樂逗200倍液噴施,也可用天諾菌殺敵600-800倍液噴霧防治。對于地老虎一類的地下害蟲可用天諾地正丹2號或天諾地正丹1號撒施,每畝地用8千克。
八、采收
蘆筍經頭年的培育管理,第2年春季就進入采收期。必須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每叢選留母莖2-3支,才能獲得高產。一般畝產可達1000千克左右,豐產田塊能高達2000千克以上。當嫩莖長24~27厘米,頂部鱗片沿未散開,直接割取綠蘆筍;如果采收白蘆筍,須在早春嫩莖出土前培土30厘米左右成壟,當早晚看見壟土表面出現裂紋,即可扒壟用蘆筍刀割取白蘆筍。在田間發現土面有裂縫或濕潤圈,為有嫩莖上升的標志,即扒開表土,按嫩莖的位置插入掘筍刀至筍頭下17~18厘米處切斷,不能損傷地下莖或鱗芽。出芽盛期時,早晚各采收1次。采割的嫩莖立即裝入盛器,用黑的濕布覆蓋,防變綠色(指白蘆筍)。采收綠蘆筍要求筍尖鱗片不松散,每天早晨將長到21~24厘米的嫩莖齊土面割下。溫度高時,每天采割兩次。